> 一根绣花针产值16亿! “非遗”传承开启“苏州模式”

 本月中旬,由中央网信办和文化部联合主办的“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启动,在全国引起了热烈反响。“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原本陌生的概念,正逐渐获得广泛认知。在苏州,得益于25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现拥有世界级非遗项目6个,国家级非遗项目32个、省级非遗项目124个,市级非遗项目159个、传承人334名。在保护、传承、发展等方面,苏州更推出了多项行之有效的创新举措,走在了全国前列。

1.jpg
镇湖绣品街外景(来源高新区发布)
  刺绣名镇也曾作坊云集
  上午,在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国家级非遗(苏绣)传承人姚建萍端坐在自己的工作室里,面前绣架上挂着一幅绣稿。窗外,沿街林立的苏绣店铺让人目不暇接。这让创作中的姚建萍不禁回想起20多年前,这里还只是一个普通农村,除了种田,大家闲暇会从事外发的刺绣加工。
2.jpg
国家级非遗(苏绣)传承人姚建萍正在创作(来源高新区发布)
  “90年代初,镇湖做刺绣的很多,但不少做工粗糙,全是家庭小作坊。刺绣传统技艺的传承和体现也无从谈起。”姚建萍说,直到90年代末,刺绣产业才算有了些苗头,当时镇湖举行了一次绣娘大赛,姚建萍凭借精湛技艺夺得大奖:“奖品是个单筒洗衣机,那时候可开心了。”姚建萍说,那次崭露头角后,她的人生就和家乡镇湖一样,和刺绣捆绑在了一起。
3.jpg
绣娘(来源高新区发布)
  全面引导扶持 一项“非遗”年产值超16亿
  大约在2000年前后,鉴于深厚的群众基础,当地政府规划把传统刺绣列为重要产业。2006年,苏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镇湖刺绣发展随即进入了快车道。
  “非遗不光保护,更要让他焕发新生,适应新时代。”苏州市非遗办副主任王燕说,特别对苏绣这些有市场前景的非遗项目,政府要做的就是搭建平台,通过政策、资金杠杆撬动激发民间资源。
4.jpg
绣娘(来源高新区发布)
  为此,镇湖首先采取政府推进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法,先后投入巨资用于创业载体建设,在建成特色绣品街后,2007年又建成了中国刺绣艺术馆和镇湖刺绣艺术展示中心等刺绣文化载体,解决了刺绣从生产、展示、销售等一系列问题。同时,镇湖推出大量扶持政策,2006年设置了旨在为绣娘提供创业资金和贷款支持的创业扶持基金。镇湖刺绣艺术展示中心有43套名人绣庄,平均每套建筑面积达500平米,街道以低于市场价20%的优惠价出售给绣娘,帮助她们创业。
  如今,镇湖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刺绣生产交易集散地,2016年苏绣销售额高达16.8亿元。同时,苏绣也获得传承发展。镇湖现有高级工艺美术师56名,中初级职称绣娘245名,14名省工艺美术大师。像姚建萍、姚惠芬这样的国家级非遗(苏绣)传承人,更是将苏绣带到了国外,逐渐成为中国一张亮丽的“国际名片”。
  并非“非遗”都有市场 “千年汉罗”遇冷
  事实上在苏州,除苏绣外,宋锦、缂丝、昆曲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实现了产业化、市场化运作,让“非遗”不仅仅是投入,更有大量产出。但是,并不是所有非遗项目都能走入市场。
  “咯吱咯吱……”在园区斜塘一幢老楼内,不时传出阵阵声响。苏州市级非遗(四经绞罗)传承人周家明,默默坐在一台木制织布机前,纺织着一段白色绸缎。
5.jpg
苏州市非遗传承人周家明在编织“四经绞罗”
  “别看只是布满菱形图案的白布,这在古代只有贵族才可以穿戴。”周家明拿起一小块“四经绞罗”告诉记者,这种罗春秋战国时期就已诞生,但由于技艺复杂,清代以后就不见了踪影,马王堆出土的物品中,就有“四经绞罗”。
6.jpg
周家明编织的“四经绞罗”
  1996年,周家明接了一宗来自日本的丝织订单,根据样品反复研究后,费了好大劲才恢复了“四经绞罗”这一失传已久的织造技艺。“四经绞罗”制作工艺比缂丝、宋锦还要复杂:“平时织的罗是两根经线相绞,比较简单。而它要通过绞综将经线绞缠,纬线穿插织造,形成经线相互呈铰链状的稳定结构。”周家明说,制作“四经绞罗”的精品,每天只能织3-5厘米。“如果要做一件成年人穿的衣服,1年时间也未必够。”
  也正因为制作复杂、人力成本巨大,20多年来 “四经绞罗” 始终无法打开市场。“国内没有买家,只能卖给国外,但需求量也极少。”周家明坦言,有一段时间他甚至考虑过放弃生产。
  专项资金扶持 保存“濒危非遗”基因
  不过随着2013年“四经绞罗”被纳入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后,周家明被评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经绞罗)传承人,随后根据《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他获得了17万元的项目补贴,让他得以继续坚持自己的梦想。
  今年,苏州又出台《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人才培养与管理办法》,鼓励濒危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带徒授艺。 授艺补贴标准为一个人一年1万元。协议期满考核为优秀,传承人和学艺者各自还可获得不低于1万元的奖励。这次,周家明再度入选。他坦言,现在主业虽然是宋锦和漳缎,但依靠政策支持,他已添置了3台“四经绞罗”专门用于研发。“我现在的目标,就是能够完全仿制出和马王堆出土的一模一样的四经绞罗。未来如果有人愿意学这门手艺,我会考虑带徒弟。”
7.jpg
苏州市非遗传承人周家明在编织“四经绞罗”
  2005年起,苏州市就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并不断增加投入,2016年达到800万元,不论是资金总额还是增长幅度都在全国地级市中属于领先地位。目前,已有近100多位传承人的传承项目得到扶持,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传承,部分项目后继乏人的危机得到缓解。
  “每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时代的产物,不是每一个都能适应现代市场。所以要细分、要因地制宜。无利可图更要保存好,保存它的基因。有点像‘种子库’的感觉,因为未来某一天,它就会重新焕发生机。”王燕说。
  领先全国 立法为“非遗”保驾护航
  对于任何一个事物,立法层面的保护无疑是最有力的,在这方面,苏州也走在了全国前列。
  2013年9月27日,江苏省人大批准《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苏州市由此成为国内第一个公布非遗保护条例的地级市,为苏州市的非遗保护提供了坚实的立法基础。2014年起,苏州市开展了《条例》的配套立法工作,先后制定出台“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记忆性保护工程实施管理办法(试行)》、《 生产性保护促进办法(试行)》等多个文件,部分内容为文化部出台相关文件所采纳。
8.jpg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内景(图片由该馆提供)
  王燕说:“到2017年底,苏州市将基本形成相对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体系,从而进一步推动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规范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更为坚实全面的立法保障。”
  一个月75万人参观 “非遗”展示遍地开花
  上午,在位于苏州太湖园博园内的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尽管是工作日,依然有不少市民前来参观。走进大厅,来自一日三时、一年四季不同时段的姑苏叫卖声,以及戏剧音乐、评弹声、古琴声等各种音韵与场景紧密融合,让人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古代姑苏城中。序厅地面的御窑金砖,织造坊里的缂丝、宋锦,古胥门城墙前的苏州灯彩等大量陈设,都是由非遗项目作品组合,让参观者可以零距离感受这些文化瑰宝的魅力。
9.jpg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内景(图片由该馆提供)
  “真的很不错,看到了好多古时候物件,的确都是好东西。”市民张老伯告诉记者,他是听朋友介绍,太湖边有个非遗的博物馆,全年免费开放,因此特地从市区坐公交来参观:“的确值得一看,这么好的东西,确实需要好好保护!”据介绍,自2016年4月落成开放,短短一个多月内该馆就接待参观者75万人次。
  事实上,近年来苏州每年都投入专项资金进行非遗宣传教育。苏州市各类与非遗相关的博物馆、展示馆、陈列馆不断建成并对外开放。中国昆曲博物馆、评弹博物馆、丝绸博物馆、常熟古琴艺术馆、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等众多博物馆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开展非遗的传承培训、展示推广及整理研究工作,成为非遗传承展示的重要基地。截止2016年底,近半数的苏州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在各类场馆中展示,有近1/3的项目有专门的陈列展示场所。
  如今从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再到立法保护、社会宣教,苏州已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备的非遗保护、传承、发展体系。“我想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正确途径,接下来就是沉下心来,把制度、工作进一步落到实处,继续把‘非遗’传承发展好,这也是苏州建成古今辉映的‘历史文化名城’的题中之意。” 苏州市非遗办副主任王燕说。
 

觉得不错,分享到:
东旭国际文化传播(苏州)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20597号-1
公司地址: 苏州市姑苏区娄门路266号平江设计产业园15幢 邮编:215000
E-mail: dongxu19@126.com 手机:18962155558
home | sitemap | contact us
网站设计制作: 步乐网络      苏ICP备16001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