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起,“游戏成瘾”被列入精神疾病! 
                     据环球网援引外媒报道称,WHO在今年初宣布,该组织将在今年发布的第11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1)中,加入“游戏成瘾”(gaming disorder),并列为精神疾病。 
    
WHO表示,游戏成瘾的症状包括: 
 
 
  
无法控制地打电玩(频率、强度、打电玩的长度都要纳入考量); 
 
 
越来越经常将电玩置于其他生活兴趣之前,即使有负面后果也持续或增加打电玩的时间。 
 
  
WHO称,相关行为要持续至少12个月才能确诊,但也表明,如果症状严重,确诊前的观察期也可缩短。 
  
报道称,部分国家此前已承认游戏成瘾是重大的公共卫生议题,许多国家都有治疗游戏成瘾的戒瘾机构。 
  
  
看到这则消息后, 
 
  
网友彻底炸锅了! 
不少网友表示质疑,好端端的怎么就成了精神病? 
  
@看风景的猫-:你说我好好的一个人,健健康康的,怎么就成精神病了呢? 
  
@冰糖的Shirley:追星是不是也马上要被列入精神病名单了 
  
@DRAXING:工作压力越大,我打游戏的时间会越长。我都是利用玩游戏来释放工作压力的。。。 
  
@秦竹qinzhu:不是游戏好玩,是这个世界越来越没意思 
  
@吃撑不打嗝:都别惹我,我有精神病 
  
@oran_cc:呵呵,电竞赛堪忧了,赢了是电子竞技,输了是精神疾病 
 
  
也有网友表示支持: 
 
 
@唐僧他二徒弟的大叔:同意,这是病,得治。 
 
 
 
 
@evanzkc:早该归入精神疾病了!游戏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来自一个戒了三年网瘾的少年的心声 
 
 
 
 
@精致小屋888:嗯。没毛病,什么东西有瘾也不行![挤眼] 
 
  
游戏上瘾是精神疾病?一直争议不断…… 
  
2013年,美国精神病学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发布的第五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引入了“互联网游戏障碍”(Internet gaming disorder)这一概念。 
  
因为,当时亚洲一些国家和研究中心对年轻男性的研究发现,当人全神贯注于互联网游戏时,他们大脑的活动与毒品成瘾者相似,在极端的情况下,可能表现为上瘾行为。 
  
但当时,美国精神病学学会将“互联网游戏障碍”归类为“尚待进一步研究”。 
  
在国内,十多年来,解放军总医院网瘾治疗中心主任陶然却一直坚持“网瘾是一种心理疾病”的观点。针对这个命题,他发表了70多篇论文。他为“网络游戏成瘾”制定的9条诊断标准被收录到美国精神病学会2013年发布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中。 
  
9条标准,满足其中5项,能诊断为“互联网游戏障碍”: 
  
1.完全专注游戏; 
2.停止游戏时,出现难受、焦虑、易怒等症状; 
3.玩游戏时间逐渐增多; 
4.无法减少游戏时间,无法戒掉游戏; 
5.放弃其他活动,对之前的其他爱好失去兴趣; 
6.即使了解游戏对自己造成的影响,仍然专注游戏; 
7.向家人或他人隐瞒自己玩游戏时间; 
8.通过玩游戏缓解负面情绪,如罪恶感、绝望感等; 
9.因为游戏而丧失或可能丧失工作和社交。 
 
  
虽然这份手册指出,网络游戏成瘾“缺乏定义标准”“缺乏流行病学研究”,值得进一步研究,不属于已确定的精神疾病。但陶然觉得,这就像网瘾入精神疾病的“草案”,“会在下一次修正后被纳入正式的目录中。” 
  
  
第四十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其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为25.4%。更引人注意的是,孩子们的“触网”年龄越来越小。有课题组曾在2010年和2017、2018年分别进行两次采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对网络游戏等成瘾行为有加剧趋势。 
 
  
解放军总医院网瘾治疗中心主任陶然曾表示,15~19岁是最易出现游戏成瘾的年龄段,这主要与他们大脑尚未发育完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成熟,自制力较差、好奇心较强,学业、家庭及人际关系压力大等有关系。 
  
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游戏成瘾者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留守儿童成为亟需关注的群体。 
  
在陶然看来,将游戏成瘾纳入精神疾病好处甚多,其中之一便是将打击社会上鱼龙混杂的网瘾戒断机构。“既然确定为一种疾病,那么只能由医疗机构来进行诊疗,这将在极大程度上推动游戏成瘾者接受科学、规范的治疗,”陶然表示,这也将挽救一大批青少年,长期看有助于降低犯罪率,减轻社会负担。 
   |